鲁迅妻子朱安的最后一天:心脏衰竭面目浮肿,遗言希望周海婴送终

1947年6月28日,艳阳高照,知了声声,盛夏的北平城人流如织。《新民报》的两位记者走进西三条胡同二十一号四合院,黑漆的大门残迹斑斑,门口挂着某某医寓的铜牌子,大门的顶棚支离破碎,门内横陈着大小多种腌菜瓮,一切杂乱而热闹。他们进入北屋,看到一位头发斑白、面目浮肿、艰难喘气的瘦小老妇躺在床上,身边同样头发斑白的一位老妇坐在屋内,用绍兴方言拉着家常。躺在床上的老妇便是鲁迅的遗孀朱安女士,另一位老妇是侍奉了她长达二十多年的女佣王妈。

记者向朱安说明来意,朱安端详了两分钟之久,方才肯定的​说:“失​认​得很”。然后瘦削的脸上浮起一丝笑容,说道:“请坐,谢谢大家的惦记。”她随后讲述了自己的病状:“我的病没有好的希望了。周身浮肿,关节发炎,因为没钱,只好隔几天打一针。先生的遗物,我宁死也不愿变卖,我尽我自己的心。”她还说,王妈来周家二十几年了,一直陪伴着她,忠诚而忍耐,否则的话,她早就死了。

她又说:“周先生对我并不算坏,彼此间没有争吵,各有各的人生,我应该原谅他。许先生待我极好,她懂我的想法,她肯维持我,不断寄钱来。物价飞涨,自然是不够的,我只有更苦一点自己,她的确是个好人。海婴很聪明,有机会的话,我想见到他。”

记者随后参观了鲁迅的书房和亲手种植的树木,朱安说,樱花树去年被虫子咬坏了,只好砍掉。杨桃长得绿叶森森,遮盖住半个院子。记者临走跟朱安告别,朱安连声说着“再见,再见。”

记者走后,朱安让王妈请来一位姓宋的女士,专门交代两件事,特意嘱咐宋女士一定要转告远在上海的许广平。第一,灵柩想回上海葬在大先生旁边。第二、每七须供水饭,五七要请和尚念经。她一边说一边哭,念叨着鲁迅的名字,海婴的名字,许广平的名字,宋女士听了,非常心酸。

当晚,朱安撒手人寰,享年69岁。

​​早在1947年3月,自知时日无多的朱安给许广平写了一封信,信中写道:“我已经病了三个多月,病势与日俱增。西医看过,没有见好,改由中医诊治,云系心脏衰竭,年老病深不易医治。自想若不能好,也不想住医院。身后寿材须好,也无须在北平长留,至上海与大先生合葬。​海婴​不在身边,两位侄儿我也不想找他们。”

朱安死后,她的丧事遵照鲁迅“埋掉、拉倒”的意旨,一切从简,她心心念念​的​孝子戴孝(指海婴。她是旧时代的“遗物”,满脑子都是陈腐的传统观念。以为自己是鲁迅正室,许广平是偏房,因此偏房所出要给正室戴孝。所以她不让侄儿料理后事,希望许广平和海婴料理。周海婴先生在《我与鲁迅七十年》中也说,朱安女士一直把我当作香火继承人看待。),上好寿材(当时物价飞涨,人们挣扎在死亡线上,吃饭都是问题,上好寿材根本买不起,也没人给她买。),每七供饭(人死后要供水饭七七四十九天,但是这些都是儿女们应该做的事,她没有后代,所以这些也就无从谈起。)等等都没有实现,人们看她可怜,在她死后第二天还是请和尚念了念往生咒。本来想把她埋在周母墓边,可惜未能如愿,只好埋在了西直门外保福寺。后来保福寺附近大兴土木,绝大多数坟墓被毁,朱安坟墓也在其中。

朱安死后,有人写了《鲁迅夫人朱安小传》,登在报上,其中写道:夫人朱氏,绍兴世家子,生而聪慧,工女红,守礼法,柔声淑色,晨昏定省,侍奉太夫人鲁氏数十年如一日。夫人以女子无才为德,因不识字,又无所出,故其​夫​鲁迅,常卜居春申(即上海,小编注。),夫人以善从为顺,初无怨尤。迨(抗战)胜利后,米珠薪桂,几无以自存。呜呼,夫人生依无价之文人,而文人且不能依,​物​价杀人,识字者已朝不保夕,彼又安得不贫困而死​哉​。

这篇传记主要说了一个意思:朱安晚年过得非常贫困,最终贫困而死。而贫困的根源,便是她生前嫁了“无价”的文人。这里的无价,不是无价之宝的意思,而是无有身价的意思。意即鲁迅去世后没有给她留下多少财物。接着记者说,“识字者已朝不保夕”,意即活着的文人,也挣扎在死亡线上。

当时陈寅恪在清华大学教书,家里穷得连过冬的煤都买不起,季羡林正在北大教书,找到校长胡适,胡适想送陈寅恪一笔美元,陈寅恪坚决不收,经过朋友们斡旋,陈寅恪把珍藏多年的孤本书籍卖给胡适,得了两千美元,方才度过危机。朱安的远房侄儿,也在清华大学教书的朱自清,便因病饿而死。

朱安在生活最困难的时候,也曾想过变卖鲁迅的藏书。1944年8月,生活困苦之极的朱安在周作人建议下,决定出售鲁迅的藏书。周作人让北京图书馆开列藏书目录,并且委托来薰阁出售。许广平闻讯,忧心如焚,赶紧写信劝止朱安:我知道你一定是生活非常困难,不得已才这么做。鲁迅先生死了以后,人们都可惜他,纪念他,他在上海留下的书籍、衣服、什物,我总极力保存,不愿有些微损失。至于你的生活,鲁迅先生死后六七年间,我已经​照​他生前一样设法维持,从没有一天中断。直至我生了一场大病,后来汇兑不便,熟托的朋友又不在北平,方才断了接济。

​​​鲁迅先生没有几个亲属,你年纪又那么大了,我还比较年轻,可以多挨些苦。我愿意自己更苦些,尽可能办到的照顾你,一定想方设法汇款。你一个月最低生活费需要多少,请​实​在告诉我,我尽量筹措。虽然我这里生活比你困难得多,你住自己的房子,我租房;你一个人,我两个人。你旁边有作人二叔,他有财力,有地位,比我​们​旁边建人三叔清贫自顾不暇好得多。

鲁迅生前好友内山完​造​也写信劝止朱安,朱安回信道:我侍奉婆婆三十八年,送老归山,今年也已经66岁了。生平但求布衣暖菜饭饱,一点不敢有其他奢望。就是到了日暮途穷的现在,我也依旧知道名誉和信用是非常宝贵的。无奈一天天的生活压迫,比信用名誉更严重,迫不得已,才急其所急,卖书维持生命,倘有一筹可展,自然求之不得,又何苦出此下策呢?

与此同时,上海文化界进步人士也委托鲁迅的几位生前好友前往北平劝阻朱安,时已黄昏,朱安喝着汤水似的稀粥,吃着几块酱萝卜,闻知来意,沉默良久,忽然大喊道,你们总说鲁迅的遗物,要保存,要保存。我也是鲁迅的遗物,你们也得保存保存我呀。当然她说​的​是一时激愤之语。当来人说起许广平被日本人抓进监狱以及日子过得同样艰难时,她冷静下来,说道,海婴是大先生唯一的骨肉,既然他们这么难,为啥不来北平呢。

当时周作人一个月给朱安150元生活费,来人表示给得太少了,朱安说,大先生生前,没要过老二一分钱。150元我不要,我没有办法,才卖书。我身为周家人,死为周家鬼。娘娘(指周母鲁氏)怎么说,我怎么办,绝不违背。

1945年年末,《世界日报》两位记者前来采访朱安,正好赶上她吃饭。多半个小米面窝头,一碗白菜汤,汤里有小手指粗的白面做的短面条(即拨鱼子),另外是一碟虾油小黄瓜,一碟虾油尖辣椒,一碟腌白菜,一碟霉豆腐。没有油也没有肉。朱安头发花白,面色蜡黄,只有两只眼睛,忽闪着光芒。她没有收来人的钱,因为她的生活一向是靠许广平接济的,没有许广平的同意,别人的资助一概拒绝,“宁自苦,不愿苟取。”

两位记者于是给许广平写信,许广平回信说,谢谢你们关心鲁迅家属的生活,但是我会尽力解决的,你们的好意心领了。

1946年8月,朱安给海婴写信,北平最近物价大涨,大米七百多元一斤,白面六百多元一斤,小米三百多元一斤,玉米面二百多元一斤,煤球一百斤两千六百多元,劈柴一百多元一斤。我们每天最少要吃两斤粮食,别的零用还不算。房子也要修理,昨天瓦工看过,最低要三万余元。以前每月五十元,还可以够花,现在只能买一个烧饼,真有点天渊之别。

1947年除夕,北平城下了罕见的​大雪​,积雪深达三尺,天气异常寒冷。病​重​的朱安全身浮肿,呼吸困难,“一开始晚上气喘,后来早上也喘,再后来整日喘气”,饭也吃不下,“两条腿冰冷得几乎不是自己的了”,非常可怜。探望过她的人都想,还不如赶紧死了,省得活受罪。她自己也说:“想死又死不掉。”

临终前不久,朱安自知时日无多,于是列了一个遗物清单,又列了一个送人衣物清单,其中有“白汗玉七块、翡翠镯一对、房契单一张”等贵重物品。她经常梦到自己的亲人,时时胡言乱语。死后,记者在报纸上写道:朱夫人寂寞地活着,又寂寞地死去,寂寞的世界里,少了这样一个寂寞的人。

​​​


朱安是鲁迅先生的原配夫人,但是关于她的故事,一直以来却鲜为人知。但是她在鲁迅的生活中,却是不可或缺的存在,“回避了她,对鲁迅就不可能有一个完整的了解。”有鉴于此,著名鲁迅研究作家乔丽华女士历时十余年,阅读了大量资料,走访了大量知情人,勘探了大量​故迹​,写成了这本《朱安传》,这是迄今为止唯一一部朱安的完整传记,杨绛先生看完以后高度评价了这本书,并且说道:这本书定能成为常销的畅销书。本书精装正版,随书送杨绛先生手写书信。

中国小伙为报答瑞士房东,接回中国为其送终,老人:我想葬在中国

小区里的外国老人

2012年前后,在郑州的的一个小区里,经常能看到一个外国老人,牵着一条小狗在楼下溜达。

小区里的人对这位外国老人都非常熟悉,每次看见他,都会和他亲切地打声招呼,

图:瑞士老人在中国小区

然而这位老人在中国,其实一个亲人都没有,带他回来一起居住的,是一位年轻的小伙。

老人在中国寿终正寝,并且按照他的遗愿,小伙在中国给他找了一块墓地,让他长眠在此,每年都会都带着妻儿前来祭拜

那么这位外国来人为何会居住在中国呢?

他与这位中国小伙又有什关系么?

异国他乡的陪伴

这一老一少的缘分,还得从1999年说起。

19岁的郑州小伙宋扬高中毕业后,孤身一人来到伦敦留学。到达伦敦后,许多事情都得由宋扬一个人解决,他忙得焦头烂额。

图:宋扬在伦敦

刚到伦敦的第三天,宋扬在泰晤士河旁边等车,这时,一个老人,手里提着很多东西,摇摇晃晃地朝车站走来。

宋扬看见后,赶紧上去帮了一把。老人坐定后,主动开口问宋扬:“你是日本人还是韩国人?”

“我是中国人。”宋扬有礼貌地回复道。

于是老人开始兴致勃勃地询问宋扬中国的情况,他们聊得非常愉快,老人甚至邀请宋扬去家里做客。

图:宋扬年轻时

那天下午也没什么事情,看着老人提的东西比较多,就想送老人回家,于是爽快地答应了老人的邀请。

宋扬帮忙提着东西,一同来到了老人的家里。老人的家就在泰晤士河旁边,打开窗户,就能看见美丽的沿岸风景。

可是打开房门一看,宋扬心头涌上些许酸楚,因为老人年纪大了,不便于打扫,50多平的房子看上去有些脏乱,暖气管也有些破裂,生活坏境堪忧。

图:泰晤士河

老人邀请宋扬留下吃一顿饭,就去厨房准备忙活,这时宋扬干脆自告奋勇,为老人做了一桌中国菜。

其实宋扬也不太会做饭,但是这顿晚餐老人吃得赞不绝口,连连称赞宋扬的手艺。

交谈间,宋杨得知老人名叫汉斯,是位瑞士人,今年66岁了。

汉斯幼年丧母,因为忍受不了继母的虐待,十几岁的时候就离家出走了。

从家里出来后,汉斯去过北非、美国等好几个国家,做过汽车销售,还开过酒吧。

最后在英国定居下来,在皇家歌剧院担任秘书,直至退休,一生未婚,独自生活没有人照顾。

图:汉斯年轻时

临走前,宋扬给汉斯留下了自己的联系方系嘱咐汉斯如果需要帮助,就给他打电话。

没想到只过了两三天,汉斯的电话就打来了,汉斯想要邀请宋扬过来与自己一同居住。

汉斯还对宋扬说道,并不收取他的房租,生活费两个人AA,希望能够互相照顾、互相陪伴。

当时宋扬和几个同学在郊区合租,房间很小,宋扬只能睡在地毯上,而且每天往返学校需要很花费长的时间,而汉斯的家,刚好离宋扬的学校很近。

面对英国高昂的物价,能够省下一大笔房租,这对初来乍到的宋扬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

宋扬稍作思考,就答应了汉斯的邀请。

就这样,两个相差47岁,有着不同国籍、不同肤色的一老一少,正式生活在了一起。

图:宋扬和汉斯

宋扬搬到汉斯家后,首先就把房子大扫除了一番,汉斯原本杂乱的房子顿时焕然一新。

那时候宋扬的学校还没有办妥,汉斯便带着宋扬去考察学校情况,帮忙办理入学手续,老人忙前忙后,帮助宋扬办妥一切,最后,宋扬被泰晤士谷大学成功录取。

而宋扬跟汉斯一起居住后,也渐渐学会了做各种菜,收拾房间,洗衣服等家务,空闲时还帮汉斯按摩一下。

而汉斯则教他英语,带着他转遍了伦敦的大街小巷,两个人生活上互相帮助,相依为命,高度默契。

而最让宋扬感动的,还是汉斯对他如同亲人般的帮助。

一天晚上宋扬在回家的路上,骑着自行车被一辆巴士撞到,门牙被撞掉了,下巴骨折了。

汉斯得知后急匆匆地从家里赶到医院照顾宋扬,第二天又专门带着他到牙科医院治疗。

事后,汉斯帮宋扬联系机构,与巴士公司打官司,整整三年,宋扬得到了应有的赔偿。

宋扬在伦敦八年的求学生涯,两个人早就成了亲人。

尤其是汉斯,他把宋扬当成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个人,无论是在生活上还是情感上,都十分依赖。

接你“回家”

八年的留学生涯结束了,宋扬准备回国工作,汉斯对宋扬说道“等明年中国暖和了,我就去找你。”

临别前,宋扬不放心汉斯,就拜托邻居帮忙多照顾一些。

宋扬回国后,每天都能接到汉斯打来的电话,不是家里的这个找不到了,就是那个东西换了。

因为时差,汉斯每次打来电话,都是在半夜,即便是这样,宋扬仍是不厌其烦的回答汉斯的问题。

有时候宋扬出差了,汉斯打来电话,宋扬的妈妈不会说英文,就把两个电话叠在一起,让宋杨跟汉斯交流。

图:宋扬妈妈

有一次邻居突然打来电话,说汉斯晚上八九点了还没回家,宋扬就在这头画下汉斯经常去的地方的地图,传真过去,邻居再拿着地图去找,直到11点多,才把汉斯找回了家。

一个郑州人在中国指挥着英国人找人,宋扬每次回想起来都觉得不可思议。

更要命的是,宋扬离开后,汉斯的情感无处寄托,开始酗酒,导致股骨头坏死,瘫痪在床无法自理。

英国虽然是免费医疗,但是需要排队,汉斯一直没有排上队,自己一个人也做不了检查。

宋扬焦急万分,最后决定把汉斯接到中国来治疗,宋扬的父母虽然有顾虑,但也表示支持。

宋扬在异国他乡八年,他们对汉斯一直抱有感激。

2008年6月,汉斯漂洋过海终于来到了中国,在机场,宋扬见到了消瘦了20几斤的汉斯,忍不住流下泪来。

图:宋扬和汉斯

来到郑州后,汉斯一直喊着腿疼,宋扬的母亲给汉斯办了一张按摩卡,在家中给他按摩,做理疗,帮助他缓解疼痛。

宋扬则联系当地的医院,很快为汉斯安排了手术,手术费用都是宋扬一家承担的。

经过两个月的康复训练,汉斯终于康复出院,宋家特意为他准备了一顿丰盛的中国美食,汉斯老人感动到流泪。

图:宋扬照顾汉斯

汉斯康复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个问题,是留在中国还是回到英国?

对此汉斯的回答是:我要留在中国,和你们生活在一起。

汉斯说自己在英国没有亲人,他愿意放弃在英国的一切福利待遇,他把宋扬当成亲人,也当成自己的亲人。

而宋扬也决定兑现自己的承诺,照顾汉斯一辈子,同时他也不忍心再让汉斯一个人孤独的生活。

“我要葬在中国”

留在中国的汉斯,和宋扬一家人生活在了一起,成了这个家庭的一份子。

为了让汉斯上下楼方便,宋扬贷款把家里的房子换成了电梯房,把最大的房间留给汉斯居住。

而宋扬的父母,也把汉斯当成自家老人一样照顾。

图:汉斯和宋扬一家

为了照顾汉斯的生活习惯,宋爸爸特意给汉斯准备的刀叉和各式各样的咖啡,宋扬也给汉斯准备了许多英文电影和杂志,让汉斯打发白天的时间。

汉斯不会说中文,宋扬的父母为了跟汉斯交流,还学会了简单的英文,连宋扬的奶奶,都会说午餐和晚餐。

汉斯听着宋扬叫爸爸妈妈,也跟着宋扬喊爸爸妈妈,称赞宋扬的母亲“妈妈非常好”。这让宋母哭笑不得。

为了不让汉斯感到孤独,宋扬父母还特意为汉斯买了一条小狗,在中国的日子里,安汉斯都是和小狗一起睡、一起吃。

就连宋扬谈恋爱约会,都要带着汉斯,宋扬的妻子曲丽媛称,两个人相处的时间,就是度蜜月的那十几天。

图:宋扬结婚

但是曲丽媛十分理解宋扬的做法,并表示支持,习惯了之后,都觉得汉斯不在身边,好像少了点什么。

宋扬的孩子出生后,汉斯把他当成了自己的孙子,要把自己会得一切都教给他。

2010年,汉斯患上了急性脊髓炎,瘫痪在床不能动弹,宋扬全家出动照顾汉斯。

宋扬的妈妈是医务退休人员,宋扬的妻子是一名护士,她们都主动帮宋扬照顾汉斯。

一个半月的时间里,汉斯经历了三次病危,但好在每一次都安全度过,最后奇迹般地好了起来。

图:汉斯康复治疗

转眼间,汉斯已经在中国居住了5年了,他十分珍惜这段跨越国家、跨越国籍。来之不易的亲情。

郑州小伙和瑞士老人的这段特殊的情谊,在郑州传为佳话,郑州出入境管理处,主动按期为汉斯办理临时居住证,并努力为汉斯争取长期居住权。

然而汉斯还没有等到拥有长期留在中国的权利。

在2013年12月,汉斯因为心脏衰竭突然去世,享年81岁。

汉斯的去世太突然,接到病危通知的时候,宋扬还在上班。

汉斯在最后时候,仍不忘表达对宋扬一家的感谢,他唯一的遗嘱,就是想要留在中国,死后把他葬在中国。

汉斯去世后,宋扬一直在忙碌着,在写悼词的时候,宋扬坐在汉斯的房间里一直进入不了状态。

陪伴汉斯的那条小狗秀秀,也一直在叫,这几天它看不到汉斯,也会着急。

图:小狗秀秀

汉斯去世后,瑞士驻华大使馆派人来帮助宋扬一起操办汉斯的葬礼,按照中国习俗来办。

来到殡仪馆后,送让让几个朋友帮忙抬出汉斯,自己却偷偷躲在了后边“我想把他最好的一面留在脑海里,我怕见到他……”

汉斯的遗体准备火化时,工作人员询问宋扬和汉斯是什么关系,宋扬边签字边回道:亲属,他是我的爷爷。

图:宋扬

宋扬和瑞士老人的事迹,后来被央视拍成纪录片《漂洋过海的承诺》

汉斯如愿以偿的长眠在中国,每年的清明和忌日,宋扬都会前来祭拜。

图:汉斯去世

天下之大,即使人种不同,但善良是经久不衰的人类的灵魂。

补助对象在市外或在本市跨区县(不包括主城各区之间)死亡火化,如何办理补助事宜?

丧事承办人可在办理丧事后,持本人有效身份证件原件及复印件一份、死者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一份、火化证原件及复印件一份和殡仪馆丧葬服务费收据原件及复印件一份,向死者户籍所在地街道(乡镇)民政部门提出申请,填写《重庆市困难群众丧葬(异地)补助申请表》(以下简称《(异地)补助申请表》)。经审查符合补助条件的,凭《(异地)补助申请表》(第二联)和殡仪馆丧葬服务费收据向死者户籍所在区县(自治县)民政局领取补助金。区县(自治县)民政局按照规定的补助项目,在1500 元以内发放基本丧葬服务补助金。基本服务项目费用总额在1500元限额以内的,按实际发生额给予补助;超出1500元限额的,其超出部分由丧事承办人自行承担。《(异地)补助申请表》一式二份,街道(乡镇)民政部门、区县(自治县)民政局各一份。

如何办理殡葬补助?

补助对象死亡后,丧事承办人应向死者户籍所在地街道(乡镇)民政部门提出申请,填写《重庆市困难群众丧葬补助申请表》(以下简称《补助申请表》),并提交下列材料:丧事承办人本人有效身份证件原件及复印件一份;死者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一份;死亡证明原件及复印件一份。《补助申请表》一式三份,街道( 乡镇) 民政部门、殡仪馆、区县(自治县)民政局各一份。

街道(乡镇)民政部门审核后,对符合补助条件的,在《补助申请表》上签署意见并盖章证明,将《补助申请表》第二、三联交丧事承办人办理丧葬事宜。

殡仪馆凭丧事承办人提交的《补助申请表》第二、三联,对五项基本服务项目费用总额在1500元限额以内的,按实际发生额免收费;超1500元限额的,其超出部分由丧事承办人自行承担。

清明期间重庆将实行预约分时祭扫

24日从重庆市民政局获悉,为继续做好疫情防控工作,重庆市公墓(陵园)从25日开始有序开展现场祭扫服务,将根据承载量,严格实行预约、限量、分时、错峰祭扫。

重庆市民政局副局长谭书凯介绍,2020年清明节期间,重庆市所有殡葬服务机构将暂停组织集中祭扫、集中公祭、公益性安葬、现场宣传展示和农村清明会等集体性活动;全市骨灰寄存堂、骨灰塔陵园等相对封闭的室内祭扫场所暂停现场祭扫服务。暂停现场祭扫的殡葬服务机构将由工作人员提供集体祭扫、代客祭扫服务。

提供现场祭扫的殡葬服务机构,实行每日分时段预约祭扫,没有预约的不得进入现场,具体预约数量、方法、途径由各区县、各殡葬服务机构结合实际确定并公布。

同时,重庆市大力倡导网络祭扫,各地将充分利用殡葬服务在线平台,开发推广网上祭扫、远程告别等在线服务项目,开通殡葬服务机构移动客户端、微信公众号等服务渠道,开展多种形式的网络祭扫,为群众提供更加方便快捷高效的祭扫服务。

发引、上山、烧上山袱子, 重庆传统葬礼仪式

重庆人的葬礼仪式,主要包括发引、上山、暖井、落圹、垒坟、烧上山袱子等。葬礼仪式上,亲朋家眷的言行都会受到时人的评说。因此,孝子们为了彰显家族实力,往往会投入更多的人力、财力、物力,尽最大努力把死者的棺材做得完美、祭品备得丰富、送葬队伍尽可能庞大。接下来随小编一起看一下,重庆人的葬礼仪式。

其一、发引:发引前,导师会根据死者的生辰八字,推算出多少岁的人会犯冲,不能进入丧房,尤其举行发引仪式时,要尽量回避。同时家属还要准备斧头、公鸡、杠子等,礼仪开始后,吊棺材的人把棺材悬掉在杠子上,各项目准备就绪后,管事者右手握斧子、左手擒公鸡、在堂屋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移动,同时用铿锵的语调宣诵“发引”词,宣诵完毕后,用斧头在堂屋门前作劈砍状,以劈开死者通往天堂的大门。洒鸡冠血在门口,并把公鸡抛出大门外,宣《发丧诀》,然后管事者宣《起棺文告》,最后抬杠子的人高唱发丧歌,把死者棺材抬到侧屋的过道上等待天亮。

其二、上山:上山的仪式在天刚亮时进行。管事者要焚香、烧纸钱宣读吉语,孝子要鸣火炮,乐师演奏锣鼓,伴随着火炮声、锣鼓声,八人把棺材抬往墓地。孝子、亲朋好友紧跟送葬队伍。

上山时,队伍为首者高举花圈,后边依次为鸣炮者、洒买路钱者、抱遗像者、举招魂幡者、抬棺者、锣鼓乐队、灵堂纸扎、孝子和亲朋。哭丧贯穿着整个葬礼的过程,但以发丧和哭丧中的礼祭最为隆重。发丧过程中,死者的儿子、外嫁女、儿媳都要参加哭丧。如果发丧时没有悲天抢地的哭喊声,就会被乡临们传为笑柄,认为儿孙不孝,大逆不道等。

其三、暖井:棺材入穴之前,剩下的所有纸钱,都要放入墓穴内进行燃烧。认为这样可以给死者暖被窝,死者安睡时腰不疼,还有就是驱虫杀菌,以防其进去棺材中去。

其四、落圹:落圹仪式从悲悲戚戚的哀乐声中开始。亲友列在墓穴周围,管事者手挥引魂幡,手捧装满“财米”的大碗,站在棺材上面,孝眷按着辈分长幼背对坟头弯腰站立,双手牵衣服后襟作兜状,管事者向孝众撒大米,宣《撒米诀》。撒完财米,管事者宣读“契书”,给死者墓地定界,宣读完毕后,大儿子头顶契书,按逆时针方向沿墓地走三圈,一圈要比一圈大,意为死者地盘越来越大。绕地结束后,大儿子来棺材大的一端,手持契书,大声呼喊“爸爸(妈妈)起来拿契书”之类的话,完事由管事者将契书焚烧在墓地。焚烧完毕,众人把棺材放到预先设定的点、线上,到此落圹仪式结束。

其五、垒坟:用泥土把墓地隆起,行程一个土堆。并用石头在土堆的正面砌一道石墙,称之为垒坟。垒坟开始前,先由大儿子在墓地东西南北四方各挖一锹土填入墓穴。左边挖的土应放在棺材左边,右边挖的土应放在棺材右边。其后,众孝众依次挖之,意为四锹之内的范围属于死者,其他人不得侵犯。依照当地习俗,花圈一般不焚烧,让其自然腐烂,所以花圈的多少往往表示一家人在当地的社会地位。稍微富裕的家庭,会砌坟头石甚至立碑,坟头前常砌一个避风雨的墓穴因为死者安葬后,要在死者坟前,点燃三天油灯,会砌坟头甚至立碑。

其六、烧山袱子:把封好的袱子烧给死者先人,请求他们接纳死者,助死者早登西方极乐。伴着锣鼓声、鞭炮声,伴着那缕缕青烟,伴着对亡灵及先人的祝福思念,整个葬礼仪式结束。

石桥铺殡仪馆 大、小开路,做3天道场

诵经礼仪

我们知道,所谓“礼”,指表示尊敬的语言或动作,并由此而产生礼仪。前面所述叩拜、敬香以及献供等都是道教礼仪中用动作向神致敬的形式。

道教敬神礼仪中以语言向神致敬的形式,便是诵经。诵经包括念诵和歌赞两部分。念诵是指咏念经文与念诵道教诸神和真仙圣号。诸神真仙为无上大道的化身,信仰诸神真仙便是信仰道。道和经都是道教三宝(道、经、师)之一,咏念经文与诵念诸神真仙圣号,既是对诸神真仙的敬礼,也是自我修持的必要。歌赞是以唱的方式赞礼诸神、真仙的功德。赞词多采用四言、五言、六言、或七言偈语,如《偈言》、《大赞》、《小赞韵》、《三皈依》等。诵经还是道教各种斋醮法事活动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诵经的作用在于:

(1)唱诵诸神、真仙宝诰,以表崇道敬神的虔诚之心;

(2)礼拜诸神、真仙,以延生保安,超阴度亡;

(3)通过诵经,以求开悟经义,保养元和,合助道力。是故,道教诵经有—定的礼仪和严格的规定。如上殿诵经以钟、鼓为号;开经前,焚香礼拜;要求道士斋戒身心,道装整洁,同声应和,不得交头接耳,思念不专。

石桥铺殡仪馆

献神供品礼仪

神像就是神的分灵身,应当时时供养不怠。

石桥铺殡仪馆

供,享献也;养,以饮食供奉也。其供品,平日为香、花、灯、水、果,此为常设之供品。做道场时则在前面五供的基础上,增设茶、食、宝、珠、衣五供,合为十供。现今道观所献供品一般有茶(茶叶或茶水)果(水果或干果)、饭食(米饭或米制品)、面食(馒头或面制品)、菜(青菜或干菜)。

献神的供品,也要依礼摆设。其排列顺序是从内到外:一茶、二果、三饭、四菜、五馒头。献供时,先双手高举供品(与额相齐),躬身致礼,然后轻放供桌上。供献讫,还要敬香、叩拜。

出殡路上,有什么讲究?

出殡,是指将逝者遗体运送至石桥铺殡仪馆火化和运送骨灰到公墓安葬的过程。过去出殡有很多民间讲究,现在少有人知。出殡路线和逝者安葬后,又有哪些讲究呢?

出殡路线讲究

出殡路线,需要提前规划“去”和“回”两条不同的路线。“去”时路线,一般选择较通畅的路,方便将逝者骨灰安稳运至公墓,入土为安。“回”时路线,需走另外一条路线,寓意“阴阳两隔、生死殊途”。

出殡离开讲究

举行仪式,并将逝者骨灰安葬后,以长子为首的送葬队伍,需按序绕墓地三圈,然后离开,中间不要流泪、回头。在传统讲究上,送葬队伍离开时流泪或回头,容易让逝者灵魂不安,留恋阳世。

传统讲究,正在逐渐流失,习俗可以改变,但传承不能遗忘。每一个传统讲究,都有其深意,正如“出殡路上不要回头”,“回、去走不同路线”,皆是让逝者含笑,让生者心安。

石桥铺火葬场坐几号线

石桥铺殡仪馆

  (一)线路:

  1、自驾线路:江北区—嘉华大桥—经纬大道—高庙村转盘—石桥铺殡仪馆

  至沙坪坝区—小龙坎—石小路—高庙村转盘—石桥铺殡仪馆

  陈家坪—渝昆高速—二郎立交—经纬大道—高庙村转盘—石桥铺殡仪馆

  2、公共交通:轨道1号线、148路、231路、402路、404路、418路、429路、454路、462路、467路、806路、819路等

  (二)停车场:石桥铺殡仪馆内停车场(约300个)。

  (三)交巡警提醒:如停车场已满,请不要随意停放,请听从交巡警指挥,可在经纬大道匝道靠右临时停放。

四公里殡仪馆公交

四公里火葬场公交:
四公里站、广黔路口、南湖路骏逸江南、绿洲龙城、五公里站、南坪中学后门、阳光美地、回龙湾、兰湖天、南坪南路。

 

四公里火葬场公交

重庆市江南殡仪馆附近的公交车:
轨道交通3号线、383路、145路、361路、365路环线、452路、839路、169路、348路区间、349路、464路、475路、898路区间、南界专线、南忠专线、358路、373路、468路、356路、357路、301路、302路、313路、320路、611路普通、809路、841路、319路、359路、158路、178路、303路、329路、345路、613路、南东专线A、南东专线B、南花专线、南芦专线、南木专线、南石高速专线、南石专线、308路、305路等。
 
重庆市江南殡仪馆位于南岸区四公里广黔路80号,始建于一九六二年,占地面积200亩,是重庆市南岸区民政局所辖下的全民所有制殡葬事业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