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引、上山、烧上山袱子, 重庆传统葬礼仪式

重庆人的葬礼仪式,主要包括发引、上山、暖井、落圹、垒坟、烧上山袱子等。葬礼仪式上,亲朋家眷的言行都会受到时人的评说。因此,孝子们为了彰显家族实力,往往会投入更多的人力、财力、物力,尽最大努力把死者的棺材做得完美、祭品备得丰富、送葬队伍尽可能庞大。接下来随小编一起看一下,重庆人的葬礼仪式。

其一、发引:发引前,导师会根据死者的生辰八字,推算出多少岁的人会犯冲,不能进入丧房,尤其举行发引仪式时,要尽量回避。同时家属还要准备斧头、公鸡、杠子等,礼仪开始后,吊棺材的人把棺材悬掉在杠子上,各项目准备就绪后,管事者右手握斧子、左手擒公鸡、在堂屋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移动,同时用铿锵的语调宣诵“发引”词,宣诵完毕后,用斧头在堂屋门前作劈砍状,以劈开死者通往天堂的大门。洒鸡冠血在门口,并把公鸡抛出大门外,宣《发丧诀》,然后管事者宣《起棺文告》,最后抬杠子的人高唱发丧歌,把死者棺材抬到侧屋的过道上等待天亮。

其二、上山:上山的仪式在天刚亮时进行。管事者要焚香、烧纸钱宣读吉语,孝子要鸣火炮,乐师演奏锣鼓,伴随着火炮声、锣鼓声,八人把棺材抬往墓地。孝子、亲朋好友紧跟送葬队伍。

上山时,队伍为首者高举花圈,后边依次为鸣炮者、洒买路钱者、抱遗像者、举招魂幡者、抬棺者、锣鼓乐队、灵堂纸扎、孝子和亲朋。哭丧贯穿着整个葬礼的过程,但以发丧和哭丧中的礼祭最为隆重。发丧过程中,死者的儿子、外嫁女、儿媳都要参加哭丧。如果发丧时没有悲天抢地的哭喊声,就会被乡临们传为笑柄,认为儿孙不孝,大逆不道等。

其三、暖井:棺材入穴之前,剩下的所有纸钱,都要放入墓穴内进行燃烧。认为这样可以给死者暖被窝,死者安睡时腰不疼,还有就是驱虫杀菌,以防其进去棺材中去。

其四、落圹:落圹仪式从悲悲戚戚的哀乐声中开始。亲友列在墓穴周围,管事者手挥引魂幡,手捧装满“财米”的大碗,站在棺材上面,孝眷按着辈分长幼背对坟头弯腰站立,双手牵衣服后襟作兜状,管事者向孝众撒大米,宣《撒米诀》。撒完财米,管事者宣读“契书”,给死者墓地定界,宣读完毕后,大儿子头顶契书,按逆时针方向沿墓地走三圈,一圈要比一圈大,意为死者地盘越来越大。绕地结束后,大儿子来棺材大的一端,手持契书,大声呼喊“爸爸(妈妈)起来拿契书”之类的话,完事由管事者将契书焚烧在墓地。焚烧完毕,众人把棺材放到预先设定的点、线上,到此落圹仪式结束。

其五、垒坟:用泥土把墓地隆起,行程一个土堆。并用石头在土堆的正面砌一道石墙,称之为垒坟。垒坟开始前,先由大儿子在墓地东西南北四方各挖一锹土填入墓穴。左边挖的土应放在棺材左边,右边挖的土应放在棺材右边。其后,众孝众依次挖之,意为四锹之内的范围属于死者,其他人不得侵犯。依照当地习俗,花圈一般不焚烧,让其自然腐烂,所以花圈的多少往往表示一家人在当地的社会地位。稍微富裕的家庭,会砌坟头石甚至立碑,坟头前常砌一个避风雨的墓穴因为死者安葬后,要在死者坟前,点燃三天油灯,会砌坟头甚至立碑。

其六、烧山袱子:把封好的袱子烧给死者先人,请求他们接纳死者,助死者早登西方极乐。伴着锣鼓声、鞭炮声,伴着那缕缕青烟,伴着对亡灵及先人的祝福思念,整个葬礼仪式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