殡葬事业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多年来,国家一直提倡从简治丧、节俭殡葬,但墓穴面积超标、墓地装饰豪华等问题始终屡禁不止。我们严格控制墓地开发、治理殡葬行业的同时,应该反思:此类问题生存的土壤究竟何在?
中国文化不善于探究人自何处来,而热衷追问死向何处去。千百年来,叶落归根、入土为安的观念浸润着中国人的灵魂,人们都希望百年之后有一处安身之所。甚至许多老人健在之时便已考虑“身后之事”,多方走访,寻找理想墓地。投机分子正是看准了人们的这种心理,开发超大墓地、豪华墓地,从中牟取暴利。因此,墓地超标的根源在于深入人心的传统殡葬理念。
近年来,全社会的殡葬方式有了极大进步。土葬比例大幅下降,有条件地区已基本实现火葬,占地安葬比例持续缩小,文明节俭的殡葬新风尚蔚然兴起。但是,随着老龄社会的全面到来和人地矛盾的日益凸显,殡葬理念仍需进一步革新发展。
一个人最好的归宿是融于自然,最大的价值是造福后人。我们应提倡绿色殡葬,鼓励海葬、壁葬、塔葬、树葬等节约资源、少占土地、生态环保的殡葬方式,实现叶落归根和造福后代的有机结合。去年北京首次推出免费骨灰自然葬,自然葬墓区位于朝阳区常青园,管理部门使用可降解容器,将骨灰藏纳于1至2米深的土壤中,不建幕基、墓碑和墓穴,不保留骨灰。安葬区域内广植大树、鲜花和绿草,整个自然葬区美若公园,1平方米的区域可安葬10名逝者骨灰,土地利用率是传统墓地葬的10倍,亲属可通过二维码方式,祭奠亲人。诸如此类的绿色殡葬理念值得推崇。
何须桑梓地,无处不青山。革新殡葬理念、推动殡葬改革,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促进资源全面节约,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客观需要,是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应有之义。在清明节到来之际,行业协会、村(居)委会、红白理事会等组织,可以在人民群众缅怀先人、慎终追远之际,向社会宣传实行殡葬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开展殡葬宣传进乡村、进企业、进社区活动,促进绿色殡葬理念在全社会蔚然成风。